“二師兄”坐滑梯,“豬肉自由”成真!豬周期結束了?
發布時間:
2021/05/31
分享:
中國是世界上的養豬、消費豬大國,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豬肉都進了中國人的肚子。在去年國內的肉類總消費中,豬肉的占比也超過了60%。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之下,豬肉價格的漲落得到了大量民眾的關切。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自今年一月以來,白條豬肉批發交易價格已經連跌四個月,全國主要批發市場每公斤白條豬肉均價27.43元,北京新發地白條豬批發價每斤11.5元,上一次能30元錢以內買到一斤豬肉,還得是兩年前。這輪由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加劇的“超級豬周期”算是結束了嗎?豬肉價格又將受哪些因素影響,未來走勢如何?
豬價連跌四個月,一朝回到兩年前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整個2020年,白條豬肉批發價格一直在每公斤40元到50元之間震蕩。今年一月,每公斤豬肉價格仍維持在46.71元,但過了一月,價格便一路下行,截至兩周前,豬肉價格已經跌破30元,連續4個月下跌。豬肉價格波動并非是前所未見的,但這一輪豬肉價格的變化確實得到了最多的關注。
自90年代以來,生豬價格每三到四年會出現一次周期性波動,這是大宗商品都存在的經濟現象,業內將其稱之為“豬周期”。事實上,上一輪豬周期是在2015年3月開始的,而因為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提前了豬周期的到來,使得豬周期變得格外漫長,并創下了本輪豬周期的漲幅之最,因此,這一輪的豬周期,又被專家們稱作“超級豬周期”。
疫情?進出口?豬肉自由背后的原因是?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說,“價格的大波動是多元化問題疊加造成。”相對于規模化生產帶來的生產穩定性提升的影響,疫病、環保政策、豬肉過量進口問題等原因則使得本輪豬周期的價格起落幅度加劇。
首先,疫病是導致生豬產能下降的直接原因。一旦商品化畜禽的商品化率提升后,重大疫病的發生率就會提升。”朱增勇提到,在高養殖密度的前提下,從外部引進的生豬,的確會帶來疫病傳播的風險,包括在非洲豬瘟以前,藍耳病、流行性腹瀉,都能直接影響生產,導致生產短期內快速下降。
再有就是環保政策變化。當我們的規模化養殖量到達一定水平后,環境問題是遲早要被重視和解決的。”事實上,在五六年前,地方機械化地“一刀切”執行環保政策,也致使特別是南方,大量豬場關停,生豬產能短期內大幅下降。
同時,朱增勇還提到了豬肉貿易給國內市場帶來的沖擊。他表示,在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我國生豬產能階段性過剩的狀態下,進口量較高,也導致了豬肉下跌周期拉長,豬價長期低迷。多方因素疊加,使前期散戶在面臨疫情、政策變動后加快退出速度,“這個速度高于了規模化水平短期內提升的養殖能力,也加劇了豬周期內豬價波動的幅度。2020年我國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戶出欄比重已經達到了57%,生產穩定性已經明顯提升,非洲豬瘟的有效防控、養殖成本管理的可控、生豬生產科學合理的決策以及豬肉進口的適度等方面將會影響本輪豬周期后半階段的豬價穩定性”。
此外,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綜合業務處處長劉剛分析認為豬肉價格的波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供給角度看,國內生豬產能在持續恢復,存欄量持續增加。據農業農村部監測,4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增長1.1%,連續19個月增長,同比增長23.0%,相當于2017年末的97.6%。從養殖環節看,3至4月份,市場觀望氛圍濃,部分養殖戶選擇壓欄惜售,近期面對豬肉價格快速下降行情,養殖盈利空間明顯減小,養殖企業急于出欄意愿較濃,生豬供應比較充足。從需求角度看,隨著天氣轉熱,目前正處于消費淡季,市場需求相對疲軟。
生豬價格跌破成本線后:監管行動
隨著“生豬價格跌破一斤10元”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熱議,5月19日,生豬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報價23550元/噸,跌幅達到4.77%,這也是生豬期貨1月8日上市首日盤中達到30680元/噸高點以來,累計下跌達到7130元/噸。一位大型養殖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近一段生豬價格跌幅明顯加大,企業盈利空間大大減小,出欄生豬價格已經跌破成本線,特別是仔豬育肥壓力更大,擔心價格繼續跌下去會虧損加大。
面對嚴峻的價格形勢,生豬養殖企業的分化明顯加劇。根據近期公布的一季報業績快報數據來看,A股市場豬產業板塊有24家上市公司,有一半是凈利潤增長,另外一半是大幅下跌。分析師認為,只有那些成本控制得當,特別是善于利用期貨工具的企業,才仍然有望保持高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5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確定優化公證服務的措施,更好便企惠民;通過《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推動更好保證生豬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群眾身體健康。
豬價滑落之際,保供力度不減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綜合來看,豬肉供應最緊張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后期供應會越來越寬松。按照目前生產恢復勢頭,今年6、7月份,生豬存欄有望恢復到正常年份的水平。之后再過4個月左右,每個月的出欄量也會逐步恢復到常年的水平。” 盡管豬肉價格節節走低,但穩產保供壓力仍較大。
5月19日召開的非洲豬瘟防控和生豬生產座談會指出,今年以來,全國生豬生產加快恢復,市場供應進一步改善,價格不斷回落,今后一個時期豬肉供應總體寬松。但同時,當前生豬生產恢復仍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養殖成本不斷攀升,效益明顯下降,母豬繁殖效率仍低于正常水平。
農業農村部也指出,要堅持生豬生產恢復目標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全面落實生豬穩產保供各項任務。繼續落實好省負總責要求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推動扶持政策落地落細,強化全鏈條風險防范和監管,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推廣節本增效實用技術,加強市場監測預警,完善逆周期調控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平穩有序發展。
豬價未來走勢,還會跌跌不休嗎?
多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按照常年規律,端午節前后豬肉消費增加,豬價有可能會出現一波上漲。
朱增勇認為,“目前豬價仍處于下跌階段,不過目前還不是周期最低點。”如果以豬肉價格低點和高點定義豬周期的始末,豬周期的上漲周期在2020年三季度末已經結束,當前豬肉和生豬價格盡管仍處于下跌通道,但生豬價格已經接近生豬盈虧平衡線,且并未達到供給寬松狀態,這也意味著后續豬價下跌空間將非常有限。”
劉剛說,在生豬產能持續恢復、市場需求不旺、出欄意愿較強的情況下,預計生豬和豬肉價格總體上會繼續保持穩中有降的走勢。但考慮到生豬價格已逐步逼近成本線,養殖企業集中度有所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有所增強,預計后期價格降幅可能有所收窄,下降空間有限。
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師馮永輝認為,豬價繼續下跌阻力加大,整體下行空間有限,豬價格已經跌到養殖戶可接受的底線。
文章來源:新京報,財經雜志,證券時報,新華社,券商中國
更多新聞